2009-09-28

97學年度蛋糕社社課食譜的《序》

新學期,由蛋糕社幹部學弟所寫的序,他道出了兩年來我想說的關於蛋糕社的那些,看完了之後...真的很感動...

謝謝阿呆:)





老實說,之前我並沒有想到自己有天會需要來煩惱這篇該怎麼寫。
其實當初進蛋糕社的理由很簡單,是因為自己的貪吃(從我的肚子就看的出來…),在迎新茶會的時候被學長姊們的蛋糕所吸引,那時我想,如果我也能做出這樣的成品該有多好,隨時想吃什麼就可以自己做出來了。為了這單純的原因,開始了第一堂社課。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分蛋的緊張,第一次拿起刮刀的新鮮,第一次握住直行打蛋器的興奮,第一次試作完成時的成就感…….一個煮水餃外從沒下過廚的男生就這樣做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蛋糕。

《雲的那端》



片名:《雲的那端》Somewhere Over the Cloud
時間:2009/09/27 14:00
片長:102分鐘
地點: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導演:蕭美玲



ㄧ段跨國婚姻

ㄧ個血液中交融著兩種不同文化的嬰兒

歷經著從台灣到法國的遙遠距離…

這部紀錄片的題材十分新穎,可以說是科技日益發達的現代所創造出的產物。片中主角Elodie是一個台、法混血兒,她的媽媽正是本片導演,而她的法國爸爸在她出生ㄧ年後就回到法國生活。父女倆平日的相處就是依靠電腦上的視訊系統,台灣到法國這段距離被縮短到只剩兩個螢幕之間,從Elodie還在牙牙學語的可愛模樣,持續到它三歲那年。


簡而言之,這是ㄧ部探討跨國婚姻、家庭、跨文化和虛擬影像的紀錄片。這個課題有它輕鬆有趣的ㄧ面:影片中有段特別有趣的情節,Elodie在和”電腦爸爸”相處過程中,有一回她調皮的在螢幕前像是在尋找什麼東西一樣,將筆電闔上又打開、或繞到電腦後方探頭探腦,而遠在另一端的爸爸則逗趣的說:「我在電腦裡面,不在電腦後面。我是從線和radio穿過來的…」。此外,兩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影片的拍攝重點,導演有意要去表現其間的衝突:充滿民俗風情的廟會繞境遊行,和基督教教堂望彌薩時的莊嚴肅穆;瑞芳鎮車水馬龍、四處可見彩色霓虹燈高掛在公寓外頭的街景,和法國街道有著異國風情的洛可可風格建築;在台灣用閩南語稱外公叫「gung」,在法語中「gung」的發音意指笨蛋的意思。這些有趣的衝突和Elodie天真單純的反應也為影片增加不少笑料。


不過,其中更是有許多無法忽視的嚴肅問題。首先,身為一位母親又同時是藝術創作者的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這兩個角色無法避免會有相衝突的時候,其間該如何抉擇的兩難;影片中導演(母親)也提到,她不願意放下一切跟著孩子到法國,每天聽著鈴聲等待孩子和丈夫歸來,而她也無法想像一個孩子離開母親後要如何生活,同時更希望自己和孩子能有同樣的生命記憶,所以選擇當一個形同單親的辛苦的職業媽媽;Elodie和父親除了距離上的分隔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逐漸不太去理會那個說著她聽不懂的語言、也不能真實觸碰到的”電腦爸爸”,到影片最後甚至歇斯底里的排斥父親的一切,就在鏡頭前聲嘶力竭的哭喊:「不要爸爸…」


這樣ㄧ段特別的生命歷程,其實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只不過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不會去深入探討。科技影響人類有多深,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界線的模糊;而跨文化的自我認同,引申到現在的台灣社會,在我們的下ㄧ代已經成為常態。


面對這部影片,我有些質疑。導演一開始的拍攝動機是,對於身分認同的疑問、以及網路空間是否可以彌補實質的愛。但影像權倫理的問題也不該被忽視,沒有人會知道在Elodie長大後這部記錄片會對她造成什麼影響;再者,這種實驗性質的心態,面對的是過去了就不會再重來的童年(我心疼那個還說不出自己為何而哭的小女孩)。藝術創作有其正當性,我不想去否認(因為有許多優秀作品的誕生並不遵循這種正確性),但其間還是有很多可以辯論的空間。


最後,我認為只要是可以引發人思考、反思的紀錄片,就是ㄧ部好紀錄片:)

2009-09-23

《潛水中》

劇名:《潛水中》Diving in the moment
演出時間:2009/09/22 19:30
演出地點:交通大學演藝廳
演出劇團: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導演:張藝生
主演:梁菲倚



「一名因潛水意外而不良於行的男子,鎮日癱瘓家中,望著妻子、女兒、朋友、陌生女人在身邊來去,他們慣性交談、曖昧互動,用前世五千次的回眸,換來今世的擦身而過...。」

「想像是唯一氧氣,我能化作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一開始會被這齣劇吸引,是因為廣告文宣上的這句話,有著一種耐人尋味的神秘感。

劇名定為潛水中,很理所當然的,劇團利用暗藍色的燈光、輕飄飄的泡泡以及投影裝置將舞台營造出在水底的感覺。演員在第一幕穿著潛水裝和蛙鏡出場,配合著潛水的肢體動作和前述的舞台佈置,還有背景的輕音樂和演員的內心獨白,的確製造出一種寧靜的、沒有情緒的氛圍,彷彿將現場觀眾都拉近水底世界一樣。不久,在舞台的另一半,燈光忽然亮起,場景忽然轉換到現實生活當中,而一人分飾七角的梁菲倚開始了她的第一個角色、他和她的故事。

之後的分幕便都是以如此形式,男主角心中的水底世界和七個女性角色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互相交錯。

這七位女性各自擁有不同的年齡(孩童、青少女、女人、婦人...),不同的角色(女兒、妻子、情婦、母親...),所發生的故事都和女性身邊的男性伴侶有關。小女孩對父親的依戀、青少女和男友初識的甜蜜、妻子面對婚後愛情的枯竭並懷疑丈夫的忠貞、情婦和有婦之夫的糾纏、年老的婦人面對丈夫逝去且小孩長大後各自分飛的無措。男性在裡面所扮演的角色主導地位居多(不曉得是不是故意要表現出女性在社會角色上的弱勢?),點出許多現代兩性相處、或家庭關係的問題;而更確切的說,是點出一位女性在一生當中,在角色轉換時所遭遇到的孤單、焦慮、寂寞與掙扎。

然後,我自己看完整齣劇有一些小小的想法。

獨挑大樑演出七個角色的梁菲倚,雖說對每個角色有不錯的詮釋,但我覺得那差異性還不夠強烈,舞台張力沒有表現出來。而我是看完表演後才仔細看導覽手冊上的介紹,得知原來導演的想法來自「潛水鐘與蝴蝶」,而他想探討何謂自由?個人如何找到真正的自由?並以潛在水底的感覺作為一種意象。我看到的東西儘管和導演所想表達的不同,其實那一點都沒有關係,舞台本來就是一個開放式的想像空間;不過,就表現女性的觀點來說,我認為還不夠細膩(或是過於單純),有點像是在看電視劇或電影的劇情,你可以想像女主角內心的掙扎和焦慮,但無法感同身受。

2009-09-20

Runaway World

Runaway World(中文譯:失控的世界)

這本書是在上學期修全球化時其中一本讀本,而這學期又有一門課將其列為參考教材。書中有一句話令人深刻的話:

如果沒有什麼事物值得我們為之捨命,那麼我們也沒有人會擁有值得為之而活的事物。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片名:令人討厭的松子的ㄧ生
時間:2009/09/12
片長:2時10分
地點: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導演:中島哲也
主演:中谷美紀、柴崎幸


你的人生...活著有沒有意義。


ㄧ句會令人突然塞口的問句、一個中年女人離奇死亡的案件,揭開了電影的序幕。導演以倒敘的手法,回述主角川尻松子(中谷美紀飾)的一生,像在剝洋蔥般抽絲剝繭,由松子的姪子川尻笙擔任發掘者的角色,一幕幕帶出經過松子生命中的人、事、物。

應該是一門沉重的人生課題,松子的一生又是如此的荒誕乖離(用悲慘來形容也不為過),但導演卻用童話般華麗的歌舞場景和敘事方式來表現,而我認為這樣的反差是有趣的。劇中描寫到家庭關係、男女情愛、夢想的幻滅、現實社會的殘酷...生而為人的無奈,看完整齣電影,我第一個念頭便是:這就是人生啊。

其實一剛開始看完,我是淚流不止的,有太多情緒一下子從我的身體湧出。也許是呼應松子悲慘的一生、也許...我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而如果再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過後,我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那時候的我又會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在電影一開頭問的那個問題呢?


2009-09-11

皮克斯動畫20年

展覽:皮克斯動畫20年
日期:2009/08/07~11/01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這一次在北美館所展出的皮克斯特展,真的是一個十分貼近大眾而且可愛的展覽,我在參觀過程中不斷回想到這些動畫片所帶來的快樂回憶,及皮克斯藝術家們所創造出想像無限的動畫世界。

首先,展覽會場的設計是依據不同主題隔間,由淺入深帶領參觀者一步步了解動畫製作的流程和技術,並用Pixar歷年來的動畫作品為例。隔間與隔間之間的設計,是採用怪獸電力公司裡「門」的意象,一道道歪歪斜斜的門後都藏著不同的驚喜,有點像是走進Pixar的幻想世界,整個展場的氛圍更顯得有想像力、活潑。

展出主題圍繞在動畫製作的三大元素:動畫角色、故事、世界。從最初「故事板」的呈現(故事的原型),到「彩繪腳本」的製作(放入故事的情緒、氛圍),過程中還會製作出精準的3D立體模型。而一部90分鐘的動畫,其背後平均的製作時間居然長達四年,其中故事的構想就必須花掉3/4的時間,再來角色創造(也許光是一個角色的嘴部動作就要設計出多達4、50種造型),動畫藝術師們用手繪畫出的一張張腳本都令我驚艷,不論用炭筆、鉛筆、壓克力顏料、粉彩...等,都能將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他們是集想像力、創意、技術於一身的藝術家。另外,其實現在的電腦技術已經有辦法將事物完全擬真,甚至比真實還要真實,但他們堅持仍然要保留動畫中的趣味性,將角色卡通化,所以才會誕生這麼多逗趣又可愛的角色。

對於Pixar,我最喜歡的是他們的理念,在展場的最後有這麼一句話:皮克斯電影以故事為導向;科技是種手段而非目的。很多時候我都是被電影的情節所感動,雖然說愛看動畫似乎是小孩子才有的專利,但我覺得Pixar所呈現的作品中,其實有很多話是要對大人說,而也只有經歷過人生好多個不同階段的大人才能懂。

希望我活到40歲,一樣會喜歡看好看的動畫電影:)

2009-09-05

《偷窺哈姆雷特》















偷窺哈姆雷特/歐洲之屋—哈姆雷特之無言序》

時間:2009/08/22 (六) 20:00
演出:西班牙‧里屋雷劇團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幾個禮拜前所看的表演,我是第一次看這種舞台形式的演出,所以不得不說:真的受到很大的震撼。


如圖片上所看到,舞台上所搭建的這六個空間,原本該是一棟私人住宅、一種私密的場域。但現在,劇團將這私密的空間搬上舞台,並留下一道透明的牆,由全場觀眾擔任"偷窺者"的角色。沒有分幕演出、六個空間同時呈現,少了時空的分割,除了人跟人的互動之外,空間和空間的互動張力更可以寫實的表現。此外,導演在演出前還特別解釋,房間內的演員其實是看不見、甚至聽不見台下觀眾(導演還開玩笑說,如果我們不相信,可以在演出過程中離席,演員依舊會繼續演出),光是這點就令人玩味。

劇情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正確來說,是哈姆雷特序曲,在點燃一切風暴之前的導火線。同時,房屋內各個角色的互動、表現方式,其實也在呈現目前歐洲社會的現況,氛圍悲觀且沉重。

整齣劇中,其實沒有對白(應該說觀眾聽不見,寫實的偷窺情境),只能聽見角色的笑聲、啜泣聲...非語言的表達。但其實藉由肢體語言或臉部表情,觀眾可以清楚感受到人物的情緒、或屋子裡所發生的事。而劇中唯二的兩首配樂(Radiohead的No Surprises和貝多芬的月光),就只有在最後劇情進入高潮的部份才出現。


最後,我自己看完後的小小感想。

一開始演出時,其實還蠻讓人摸不著頭緒,舞台上只出現兩個女傭,做著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其實也就是現實生活的步調),喝水、呼吸、活著。但隨著進入屋內的角色增加,而我開始猜測哪一個人物連結哈姆雷特中的哪一個角色?人物的互動增加,我也逐漸走進舞台上的空間,一邊扮演偷窺者、一邊扮演舞台上的角色,以便揣測其內心的想法。沒有對白或配樂也許是好的,留給觀眾的想像空間等於無限,感受到什麼、什麼就是真實的。演員就在你面前生活著,他們有情緒、慾望、貪婪、脆弱,甚至是生理需求,毫不掩飾在觀眾面前淋浴、上廁所、做愛...可以說他們在扮演自己,也是在扮演舞台下的芸芸眾生。在最後劇情進入高潮、臨界點到達的那一刻,音樂所下的時間點抓得很好,因為事情已經發展到人為所能控制的範圍之外,需要更強烈的媒介將其宣洩而出。結束時,舞台上房間的燈光一個個慢慢熄滅,坐在床沿雙眼呆滯的母親、雙手抱頭的兒子、在房間靜靜織著毛衣的女傭...是結束也是開始。

第一篇

開這個空間主要是希望,以後如果有機會去看任何的舞台劇、音樂會、藝術電影或是展覽...
總之,只要跟文化活動有關,自己都能在欣賞之餘留下一些想法,而不要只是過眼雲煙、倏忽即逝...

可惜的是,過去看的一些表演因為沒做紀錄,早就成為腦袋中模糊的印象。

沒關係,就從此刻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