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6

《孔雀》




導演:顧長衛
主演:張靜初、馮瓅、呂玉來

2009-12-20

《觀》


《觀》
演出時間:2009/12/18(五) 7:30 p.m.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藝術總監:林麗珍

2009-11-26

來自象牙海岸的可可豆

學會品嚐80%的黑巧克力,對我來說,一向都比學會品嚐黑咖啡來得簡單。

2009-11-21

《我們》


《我們》
演出時間:2008/11/21(六)2:30p.m.
演出地點: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演出劇團:可以演戲劇團
主演/導演:黃士偉、謝宜靜

又是一齣戲,讓我在劇場裡哭得唏哩嘩啦、久久不能自己…


故事的發生,在一對異卵雙胞胎姐弟身上,整齣劇場景都在一間充滿回憶的老房子的陽台上,從姊姊的回憶開始,回溯到他們要一起慶祝40歲生日那天。

從小因為家庭因素,父母親離異、隨後父親自殺、母親得癌症…為了逃離這個家庭帶來的沉重回憶,姊姊選擇隻身到法國念書,留下念舊、完美主義的弟弟獨自一個人守著老家照顧母親 。在她39歲生日前夕,正好歷經分手、失業,甚至窮到連買機票回台灣的錢都沒有,徘徊在生命的谷底,就在她興起自殺念頭並準備付諸實行的當下,這世上唯一的牽絆—-弟弟出現在法國街頭,將她帶回台灣。一年過去,兩人相約要一起在老家陽台上度過他們的40歲生日,而弟弟在這天宣布了一個決定,他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動機很單純:「活到這裡,我覺得已經夠了…」於是,姐弟倆展開了一場生與死的激辯。

過程中,除了嚴肅的生死命題,也揭露了許多現代人生命中的無奈和矛盾。既然覺得已經活夠了,日復一日不變的常態只剩無意義,何必非得要再繼續下去。身為一個人難道不能擁有對自我生命的掌控權?但,當最親愛的人選擇自殺時,被留下的人該如何釋懷?如果要求人保留生命的目的在於減輕自己的傷痛和罪惡感,這不也是個「殘忍」的要求嗎?在劇中有句對白,士偉:「有病又怎樣?帶我去看醫生,他們就會說我憂鬱症,然後塞給我百憂解。好像人不該不快樂似的…」的確,人連擁有負面的、不快樂的情緒思想都會被剝奪。劇中簡單深刻的對白,加上演員精湛的詮釋,恰到好處適時的幽默、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情感、情緒失控的歇斯底里…在小劇場的空間裡,觀眾們不只是欣賞,同時也參與這場辯證的過程,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有趣的是永遠不會有正確答案。

附上主題曲:

<晚安>                             作曲:冉天豪
                                         作詞:姜富琴、黃士偉

在天空   等待風

風來了   風起了

可以飛了   順著風

飛到更高的天空

星星晚安 月亮晚安

愛情晚安 快樂晚安

煩惱晚安 悲傷晚安

寶貝晚安   大家晚安


大概在劇情進行到三分之一處,當士偉講出:「已經夠了…」並試圖解釋其動機時,我的眼淚就開始在眼眶中打轉(之後的情形就是一下子哭一下子笑),因為完全能理解那種感受…對我來說,這種既陌生又最貼近你我生活的劇本,最令人難以招架了。討厭的是通通都清楚的分析出來,無形中感動就打了折扣,但還好,裡面有太多東西是說不清楚的,那就留給自己,好好的在心裡收起來就夠了。


p.s.因為場地關係,觀眾們其實離演員很近,可以很直接的接收到演員釋放出來的情緒,連臉上的淚痕都清晰可見...這種衝擊實在是太大了= =

2009-11-05

梨園傳奇《寂寞沙洲冷─問樵鬧府‧打棍出箱》



                                          圖片來源:http://floatingarts.ning.com/

劇名:梨園傳奇《寂寞沙洲冷─問樵鬧府‧打棍出箱》
演出時間:2009/11/05(四) 7:30p.m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劇團:當代傳奇劇場
主演:吳興國、林朝緒

在開始我的外行人心得之前,想先引述一段話:「很多不懂『梅尚程荀』甚至分不清西皮、二黃的人居然都寫起劇評來了,這些外行人可以完全不評他們所不懂的唱腔身段,但他們可以從心理學的立場來分析人物性格,可以拿西方戲劇理論來討論結構布局,甚至還可以作文大談京劇的舞台設計、燈光運用。無可否認的,這些觀點中充滿了對京劇的『無知』,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卻是所有關心藝文之人在對京劇的現代化作出集思廣益的智慧貢獻。」(王安祈1996:95)

其寫作背景是在台灣70、80年代時,傳統京劇正面臨逐漸式微、京劇現代化濫觴之際,經過多年來各界人士的努力,如今我們才有辦法坐在台下觀賞一幕幕精彩的戲曲,於此我一直都懷抱著欽佩和珍惜的態度。但個人心中還是有些不平,對於用西方戲劇理論來看東方傳統戲曲一事。就本質上來說,這兩種表演藝術著重於不同內涵,然而現代觀眾大多是受西方美學的浸染,理所當然不合「潮流」的傳統戲曲會受到很多衝擊,即便無奈,但這也是變革的契機。

以下就拋開西方「荒謬劇場」的觀點,純粹用一個受到感動的外行觀眾的角度來書寫。

問樵鬧府‧打棍出箱

故事內容很簡單,一位不知道自己已經考上狀元的書生范仲禹,在荒山中急切的尋找失蹤半個多月的妻兒,途中遇見丑角樵夫,得知其妻被當朝大官葛登雲強行擄走、兒子則被獵戶所救。范仲禹因為過於擔心妻兒一路瘋瘋癲癲從荒山鬧到了葛府,又從葛府被丟回荒山,時而瘋癲戲鬧、時而傷心啼哭,故事的結尾處他什麼也沒追回來又再次回到原點,便仰天長嘯緩緩隱沒在林身不知處,彷彿一切從夢中來又回到夢中去。

劇本雖然哲學意味較濃厚,但看來很輕鬆,因為台詞簡單且時常帶有趣味性的重複念誦,在關鍵的時候還會突然蹦出一句現代用語,惹得現場哄堂大笑;演員的動作俏皮、誇張(甩髮、摸鬍、身體顫抖…),偶爾身分還會跳出舞台和觀眾對話,就是一部十足荒唐的喜劇。看吳興國詮釋的范生,讓我想到魏晉時代的竹林七賢,用直率或瘋癲的行徑來對抗令他愁苦的環境,不同於印象中傳統中國的讀書人,以他為主角,難怪此齣戲雖較為冷門卻又是經典。

說到演員唱念作打的功力,其實我真的分不清楚何謂好壞,唯一可以確認,當下確實是享受在其中的。仔細觀察演員的一舉一動,很多細節都藏在他們的肢體語言中,最令人訝異的是眼睛傳達出來的訊息。范生出場第一幕就是哭,哭自己丟失了妻兒、哭得那麼至情至性,尤其一雙眼睛流露出無限哀戚,光是這一幕就深深唱進人心坎裡。而從頭到尾,范生唯一關心的是和自己失散的家人,功名與否從未過問,這種不同於一般世俗價值觀的張顯,我覺得也是一個可留心之處。

我隔壁坐著一位西裝筆挺的伯伯,也是一個人來看戲,看著看著就突然對我說起演員哪裡沒表現好,雖一知半解我也點頭稱是。想必他是個老戲迷了,中間有些橋段伯伯雙手舉起準備拍手,但見現場無人反應便又將雙手放下,在一旁我不免替伯伯感到無奈,畢竟不懂看京劇規矩的人還是占多數,如果可以我還真想多聽他講講話,而對他們來說不只是戲本身,還有在歷史前進的軸線上添加的故事,想必也同樣令人回味無窮。


p.s:不小心買到第三排的票,沒想到離舞台那麼近…連拿望遠鏡都省了 = ="

2009-10-17

《最美的時刻》



劇名:魏雋展獨角戲《最美的時刻》Derrick Wei × Der Schönste Moment
演出時間:2009/10/17(六) 02:30p.m.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演員:魏雋展
原著小說:明夏.科內留斯(Michael Cornelius)


「他知道怎麼編撰其他人的人生,卻不知道如何寫自己的人生。
於是他寫了『母親、餓、性愛、金錢、上帝和狗屎。』
六個字,這就是他的人生,六個字。」

改編自德國作家明夏.科內留斯的同名小說,魏雋展飾演的角色是一位專門替他人編寫自傳的代筆作家,在述說一個又一個故事的同時,也將生命中的虛無和迷惘投射到他人的生命故事中;其餘角色,則是由數個不同的人偶為代表,魏雋展一邊飾演自己的角色,一邊又用聲音扮演人偶,形同一人分飾多角。

此次表演有十足的實驗精神以及創意,融合進許多不同元素。首先就舞台來說,場地正中央用一個巨大的正方形白色木框架出舞台空間,其三面皆環繞觀眾,另一面正對一整面空白的牆壁,依劇情需要會有投影打在牆壁上;人與戲偶的對話也十分有趣(雖說是獨角戲,其實舞台上依然有兩個身穿白色衣褲、頭戴白色面罩的工作人員幫忙操偶、提供道具或扮演情境人物),角色藉由自己口中說出的話語扮演戲偶,但同時也像借他人之口說出想說的話;利用燈光、音樂或象徵性道具製造出快速轉換的情境,其節奏緊湊也考驗著演員的功力;演出過程中有不少和台下觀眾互動的情節,當框架中的演員突然跳進現實情境時,也製造出一種令人發笑的突兀氛圍。

這是一部帶有極高批判和嘲諷性質的劇本,它嘲諷世人對成功和金錢扭曲的價值觀,而性愛在這之中似乎可以是個慰藉或出口(不曉得作者是否有受到彿洛依德的影響,其對性的趨力和陽具代表男性權力象徵有不少描寫),它質疑那些找不到真正意義,空活在世界上的軀殼,其實不過就等於虛無。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去質疑,也一路反思回自身,悲觀、墮落、虛假…等負面情緒反覆出現,直到角色最終在扮演他人的過程中崩潰、陷入極度混亂,然後,一切又回到原點。有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詞,至少在舞台上出現了二十次之多:「你是0號還是1號?」、「全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1號、另一種是0號。」觀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它想表達的是存在於社會中各種宰制關係。但類似之暗喻,以及過多的性暗示、性愛場面不免讓人會有焦點模糊之感。另外,在劇情中曾出現一個戲偶,是代表和主角調情調得最兇的女助理,其外型除了性器官特別突出明顯外,連整張臉都被製作成兩瓣陰唇的模樣,身為在台下觀看的女性觀眾,這一點真的讓我有些不舒服。

魏雋展在這部獨角戲裡表現十分出色,光是用聲音就能淋漓盡致表現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且在一來一往的轉換中也很精準進入角色,確實令人眼睛一亮,身為一個七年級新生代演員,我覺得他的表現是十分成熟、並附有潛力的。


p.s:在接近結尾處,有幾分鐘的時間魏雋展全裸演出,擬態蟑螂在爬行的樣子,雖然應該要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啦…可是還是會有一點害羞捏。(小聲說:他的身材真的不錯!)

2009-10-11

鈴木忠志劇團《大鼻子情聖》



劇名:鈴木忠志劇團《大鼻子情聖》
演出時間:2009/10/10(六) 7:30p.m.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劇團:鈴木劇團
導演:鈴木忠志

 
進入鈴木劇團的劇場,其實就是踏入了一個標準的跨文化劇場。法國的劇本、義大利《茶花女》的音樂、日本傳統能劇的表演方式,三種不同文化在舞台上撞擊出強大的舞台張力。

導演自述,之所以要改編羅斯丹的《大鼻子情聖》,他想探討為什麼日本人喜愛西哈諾這個角色:「這個主角對自身修養有極高的自尊、自信及優越感,但卻因為他的外貌而有極大的自卑感,因此在男女關係中他放棄主導權,而決心僅擔任應援的角色。這種保持嚮往的感覺或是說極強的自制力表現,提供ㄧ般日本人為了隱藏自己的心跡,而刻意保持距離的美妙心靈解放…」另外,導演也將這自卑感詮釋為某時期的日本人崇尚並且渴望歐洲文化的意識。

 
全劇都以開滿山茶花的茶田做為背景,一只抵矮的平房以及一棵矗立在舞台右側的枯木,忠實傳達出日本文化中幾項關鍵元素;除此之外,武士刀、傘、燈光變化所製造出的意境貫穿全劇,也是劇中明顯的文化符碼。劇情方面採用類似於劇中劇的方式,主角喬三是一位武藝精湛且文采豐美的劇作家,《大鼻子情聖》正式他臨終前的自述作品。但全劇沒有清楚的分界,所以哪一段劇情是喬三筆下的想像、他的過去、還是現在所發生事,都有賴觀眾自行去判斷。

 
鈴木劇團頗負盛名的還有所謂的「鈴木演員身體訓練法」,演員們必須聚精會神維持上半身不動,並且將注意力放在下半身的移動和腰部的力量,以致於臉上表情大多是僵硬甚至扭曲的,他們在演出過程中也沒有配戴麥克風,全靠丹田發聲,因此讓其語言的展現有很強的力量。

 
在九十分鐘的過程裡,我看到的其實是日本文化和其他異國文化的對話;當僵硬著臉的演員用十分孔武有力的語氣說著俏皮的語句(畢竟是《大鼻子情聖》是一部喜劇);當眾人身著和服用武士刀廝殺的場面背景音樂卻來自《茶花女》;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衝突感,而且是絕美的衝突。日本文化在裡面尋找自身的定位點,透過與其它文化的結合,擁有新的面貌其核心又能保有自己。最後一幕,雪白的櫻花漫天灑下,喬三獨自一個人撐著傘,任憑花瓣落在他的肩頭、在傘上…多麼美的意象,更像是一種莊嚴的宣示,在樂章進入最後一個休止符後卻讓觀眾久久無法平息。

 
而我觀後最大的感觸(關心),ㄧ方面佩服鈴木導演挑戰跨文化的創作能力(且先不論創新後,是否傳統文化還能完全保有自身的爭議點),另一方面反思回台灣當代的表演藝術,如果日本文化能以這種方式保留傳統且站上國際舞台讓全世界欣賞,那麼台灣當代的劇團能不能找到自身的出路呢?

2009-10-07

《黑鳥》口碑試演會




劇名:《黑鳥》口碑試演會
演出時間:2009/10/02  08:00p.m.
演出地點:社教館景美文山分館12F排練場
導演:鴻鴻
主演:樊光耀、賀湘儀


「我是個小女孩,一個沒被任何碰過的身體,你擁有了我的第一次。」


海報上,在現在這個世代看來似乎不會再那麼驚世駭俗的標語,一語點出了這齣劇的主題:一個40歲的中年男子,和一個年僅12歲的女孩發生親密關係;而男子入獄後,事隔多年,兩個人再度重逢...

試演會位在社教館的排練場,礙於場地限制,演出的過程中沒有專業的舞台燈光或配樂等等,其實就是讓觀眾能很單純、直接的看到演員的表現和劇本張力。故事開始是發生在一間髒亂的工廠裡,也就是男主角Ray(樊光耀飾)所上班的地方。長大成年後的女主角Una(賀湘儀飾)某天突然出現在此...事隔多年不見的兩個人,面對當年難解的糾纏離合,展開了一番激烈的對質。

樊光耀所飾演的角色,在歷經過那段不堪的往事後,努力讓自己的一切回到常軌,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段"正常"的親密關係;努力讓自己忘記當年所發生的事情,包括畸情曝光後,社會投射在他身上的歧視和指責,最終化為具體的懲罰便是進監獄坐牢。在那段恍如身在地獄的日子裡,他也不停反覆的質問自己,究竟是戀童癖?是真愛?還是...?

賀湘儀,從一出場就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角色,帶點輕微的歇斯底里,其可歸咎於童年所受的傷害所遺留下的陰影。在當年她和她的愛情被拋棄的那天,接下來的歲月中,她獨自一個人承受著眾人(包括最親近的父母、朋友...)和自身的道德譴責;最令人難熬莫過於,對真相的一知半解,對愛情勇敢的追求結果會不會只是一場騙局?各種複雜的情緒和傷痛像條鎖鏈,禁錮著這個早以破碎的人。

若要簡單用一句話來描述劇情,就是兩個舊情人見了面之後在舞台上吵架吵了兩個小時。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耐人尋味在於兩個人時而破碎又像是喃喃自語獨白式的語句,觀眾隨著語句的脈絡感覺起來似乎逐漸接近真相,虛虛實實,又怎能確定何為真相?真相在人們很樂意選擇性的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而男女主角之間微妙的互動和言語情感的交鋒、衝撞,其中樊光耀的表現尤為精彩,演活了人性的怯懦,十分恰當地詮釋了劇本中複雜交織的情感。至於不倫之戀的爭議或道德價值觀,就留給觀眾自行評斷。(試演時,只給我們看了劇本的前2/3,依照導演所透露的劇情,後面還會更精彩,我認為是值得親身走進劇場欣賞其完整版的)

這裡特別想提到關於此次演出的劇本,是由導演翻譯並引進台灣,目前在台灣還沒有人演過。其實使用國外的劇本本身就有風險在,時代和文化的脈絡不同、再經過一層翻譯後,其語彙的再現會不會受到扭曲、又能否保留原劇本的中心主旨...相信在引進的過程中就是個挑戰。而導演刻意保留劇中主角原來的名字,甚至連地名都沒轉換成我們熟悉的中文場景,用意是要保留劇本的完整性嗎?如果是,那我更想看看劇本在國外的演出了,因為其語言表現在這之中佔了很大一部份,如果能比較原劇著和中文版本,那一定會是件有趣的事。

p.s:能近距離見到樊光耀本人真是太令人開心了~ ^_^  見識過他的演出只能讚嘆道:專業的就是不一樣啊!

2009-09-28

97學年度蛋糕社社課食譜的《序》

新學期,由蛋糕社幹部學弟所寫的序,他道出了兩年來我想說的關於蛋糕社的那些,看完了之後...真的很感動...

謝謝阿呆:)





老實說,之前我並沒有想到自己有天會需要來煩惱這篇該怎麼寫。
其實當初進蛋糕社的理由很簡單,是因為自己的貪吃(從我的肚子就看的出來…),在迎新茶會的時候被學長姊們的蛋糕所吸引,那時我想,如果我也能做出這樣的成品該有多好,隨時想吃什麼就可以自己做出來了。為了這單純的原因,開始了第一堂社課。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分蛋的緊張,第一次拿起刮刀的新鮮,第一次握住直行打蛋器的興奮,第一次試作完成時的成就感…….一個煮水餃外從沒下過廚的男生就這樣做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蛋糕。

《雲的那端》



片名:《雲的那端》Somewhere Over the Cloud
時間:2009/09/27 14:00
片長:102分鐘
地點: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導演:蕭美玲



ㄧ段跨國婚姻

ㄧ個血液中交融著兩種不同文化的嬰兒

歷經著從台灣到法國的遙遠距離…

這部紀錄片的題材十分新穎,可以說是科技日益發達的現代所創造出的產物。片中主角Elodie是一個台、法混血兒,她的媽媽正是本片導演,而她的法國爸爸在她出生ㄧ年後就回到法國生活。父女倆平日的相處就是依靠電腦上的視訊系統,台灣到法國這段距離被縮短到只剩兩個螢幕之間,從Elodie還在牙牙學語的可愛模樣,持續到它三歲那年。


簡而言之,這是ㄧ部探討跨國婚姻、家庭、跨文化和虛擬影像的紀錄片。這個課題有它輕鬆有趣的ㄧ面:影片中有段特別有趣的情節,Elodie在和”電腦爸爸”相處過程中,有一回她調皮的在螢幕前像是在尋找什麼東西一樣,將筆電闔上又打開、或繞到電腦後方探頭探腦,而遠在另一端的爸爸則逗趣的說:「我在電腦裡面,不在電腦後面。我是從線和radio穿過來的…」。此外,兩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影片的拍攝重點,導演有意要去表現其間的衝突:充滿民俗風情的廟會繞境遊行,和基督教教堂望彌薩時的莊嚴肅穆;瑞芳鎮車水馬龍、四處可見彩色霓虹燈高掛在公寓外頭的街景,和法國街道有著異國風情的洛可可風格建築;在台灣用閩南語稱外公叫「gung」,在法語中「gung」的發音意指笨蛋的意思。這些有趣的衝突和Elodie天真單純的反應也為影片增加不少笑料。


不過,其中更是有許多無法忽視的嚴肅問題。首先,身為一位母親又同時是藝術創作者的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這兩個角色無法避免會有相衝突的時候,其間該如何抉擇的兩難;影片中導演(母親)也提到,她不願意放下一切跟著孩子到法國,每天聽著鈴聲等待孩子和丈夫歸來,而她也無法想像一個孩子離開母親後要如何生活,同時更希望自己和孩子能有同樣的生命記憶,所以選擇當一個形同單親的辛苦的職業媽媽;Elodie和父親除了距離上的分隔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逐漸不太去理會那個說著她聽不懂的語言、也不能真實觸碰到的”電腦爸爸”,到影片最後甚至歇斯底里的排斥父親的一切,就在鏡頭前聲嘶力竭的哭喊:「不要爸爸…」


這樣ㄧ段特別的生命歷程,其實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只不過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不會去深入探討。科技影響人類有多深,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界線的模糊;而跨文化的自我認同,引申到現在的台灣社會,在我們的下ㄧ代已經成為常態。


面對這部影片,我有些質疑。導演一開始的拍攝動機是,對於身分認同的疑問、以及網路空間是否可以彌補實質的愛。但影像權倫理的問題也不該被忽視,沒有人會知道在Elodie長大後這部記錄片會對她造成什麼影響;再者,這種實驗性質的心態,面對的是過去了就不會再重來的童年(我心疼那個還說不出自己為何而哭的小女孩)。藝術創作有其正當性,我不想去否認(因為有許多優秀作品的誕生並不遵循這種正確性),但其間還是有很多可以辯論的空間。


最後,我認為只要是可以引發人思考、反思的紀錄片,就是ㄧ部好紀錄片:)

2009-09-23

《潛水中》

劇名:《潛水中》Diving in the moment
演出時間:2009/09/22 19:30
演出地點:交通大學演藝廳
演出劇團: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導演:張藝生
主演:梁菲倚



「一名因潛水意外而不良於行的男子,鎮日癱瘓家中,望著妻子、女兒、朋友、陌生女人在身邊來去,他們慣性交談、曖昧互動,用前世五千次的回眸,換來今世的擦身而過...。」

「想像是唯一氧氣,我能化作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一開始會被這齣劇吸引,是因為廣告文宣上的這句話,有著一種耐人尋味的神秘感。

劇名定為潛水中,很理所當然的,劇團利用暗藍色的燈光、輕飄飄的泡泡以及投影裝置將舞台營造出在水底的感覺。演員在第一幕穿著潛水裝和蛙鏡出場,配合著潛水的肢體動作和前述的舞台佈置,還有背景的輕音樂和演員的內心獨白,的確製造出一種寧靜的、沒有情緒的氛圍,彷彿將現場觀眾都拉近水底世界一樣。不久,在舞台的另一半,燈光忽然亮起,場景忽然轉換到現實生活當中,而一人分飾七角的梁菲倚開始了她的第一個角色、他和她的故事。

之後的分幕便都是以如此形式,男主角心中的水底世界和七個女性角色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互相交錯。

這七位女性各自擁有不同的年齡(孩童、青少女、女人、婦人...),不同的角色(女兒、妻子、情婦、母親...),所發生的故事都和女性身邊的男性伴侶有關。小女孩對父親的依戀、青少女和男友初識的甜蜜、妻子面對婚後愛情的枯竭並懷疑丈夫的忠貞、情婦和有婦之夫的糾纏、年老的婦人面對丈夫逝去且小孩長大後各自分飛的無措。男性在裡面所扮演的角色主導地位居多(不曉得是不是故意要表現出女性在社會角色上的弱勢?),點出許多現代兩性相處、或家庭關係的問題;而更確切的說,是點出一位女性在一生當中,在角色轉換時所遭遇到的孤單、焦慮、寂寞與掙扎。

然後,我自己看完整齣劇有一些小小的想法。

獨挑大樑演出七個角色的梁菲倚,雖說對每個角色有不錯的詮釋,但我覺得那差異性還不夠強烈,舞台張力沒有表現出來。而我是看完表演後才仔細看導覽手冊上的介紹,得知原來導演的想法來自「潛水鐘與蝴蝶」,而他想探討何謂自由?個人如何找到真正的自由?並以潛在水底的感覺作為一種意象。我看到的東西儘管和導演所想表達的不同,其實那一點都沒有關係,舞台本來就是一個開放式的想像空間;不過,就表現女性的觀點來說,我認為還不夠細膩(或是過於單純),有點像是在看電視劇或電影的劇情,你可以想像女主角內心的掙扎和焦慮,但無法感同身受。

2009-09-20

Runaway World

Runaway World(中文譯:失控的世界)

這本書是在上學期修全球化時其中一本讀本,而這學期又有一門課將其列為參考教材。書中有一句話令人深刻的話:

如果沒有什麼事物值得我們為之捨命,那麼我們也沒有人會擁有值得為之而活的事物。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片名:令人討厭的松子的ㄧ生
時間:2009/09/12
片長:2時10分
地點: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導演:中島哲也
主演:中谷美紀、柴崎幸


你的人生...活著有沒有意義。


ㄧ句會令人突然塞口的問句、一個中年女人離奇死亡的案件,揭開了電影的序幕。導演以倒敘的手法,回述主角川尻松子(中谷美紀飾)的一生,像在剝洋蔥般抽絲剝繭,由松子的姪子川尻笙擔任發掘者的角色,一幕幕帶出經過松子生命中的人、事、物。

應該是一門沉重的人生課題,松子的一生又是如此的荒誕乖離(用悲慘來形容也不為過),但導演卻用童話般華麗的歌舞場景和敘事方式來表現,而我認為這樣的反差是有趣的。劇中描寫到家庭關係、男女情愛、夢想的幻滅、現實社會的殘酷...生而為人的無奈,看完整齣電影,我第一個念頭便是:這就是人生啊。

其實一剛開始看完,我是淚流不止的,有太多情緒一下子從我的身體湧出。也許是呼應松子悲慘的一生、也許...我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而如果再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過後,我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那時候的我又會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在電影一開頭問的那個問題呢?


2009-09-11

皮克斯動畫20年

展覽:皮克斯動畫20年
日期:2009/08/07~11/01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這一次在北美館所展出的皮克斯特展,真的是一個十分貼近大眾而且可愛的展覽,我在參觀過程中不斷回想到這些動畫片所帶來的快樂回憶,及皮克斯藝術家們所創造出想像無限的動畫世界。

首先,展覽會場的設計是依據不同主題隔間,由淺入深帶領參觀者一步步了解動畫製作的流程和技術,並用Pixar歷年來的動畫作品為例。隔間與隔間之間的設計,是採用怪獸電力公司裡「門」的意象,一道道歪歪斜斜的門後都藏著不同的驚喜,有點像是走進Pixar的幻想世界,整個展場的氛圍更顯得有想像力、活潑。

展出主題圍繞在動畫製作的三大元素:動畫角色、故事、世界。從最初「故事板」的呈現(故事的原型),到「彩繪腳本」的製作(放入故事的情緒、氛圍),過程中還會製作出精準的3D立體模型。而一部90分鐘的動畫,其背後平均的製作時間居然長達四年,其中故事的構想就必須花掉3/4的時間,再來角色創造(也許光是一個角色的嘴部動作就要設計出多達4、50種造型),動畫藝術師們用手繪畫出的一張張腳本都令我驚艷,不論用炭筆、鉛筆、壓克力顏料、粉彩...等,都能將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他們是集想像力、創意、技術於一身的藝術家。另外,其實現在的電腦技術已經有辦法將事物完全擬真,甚至比真實還要真實,但他們堅持仍然要保留動畫中的趣味性,將角色卡通化,所以才會誕生這麼多逗趣又可愛的角色。

對於Pixar,我最喜歡的是他們的理念,在展場的最後有這麼一句話:皮克斯電影以故事為導向;科技是種手段而非目的。很多時候我都是被電影的情節所感動,雖然說愛看動畫似乎是小孩子才有的專利,但我覺得Pixar所呈現的作品中,其實有很多話是要對大人說,而也只有經歷過人生好多個不同階段的大人才能懂。

希望我活到40歲,一樣會喜歡看好看的動畫電影:)

2009-09-05

《偷窺哈姆雷特》















偷窺哈姆雷特/歐洲之屋—哈姆雷特之無言序》

時間:2009/08/22 (六) 20:00
演出:西班牙‧里屋雷劇團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幾個禮拜前所看的表演,我是第一次看這種舞台形式的演出,所以不得不說:真的受到很大的震撼。


如圖片上所看到,舞台上所搭建的這六個空間,原本該是一棟私人住宅、一種私密的場域。但現在,劇團將這私密的空間搬上舞台,並留下一道透明的牆,由全場觀眾擔任"偷窺者"的角色。沒有分幕演出、六個空間同時呈現,少了時空的分割,除了人跟人的互動之外,空間和空間的互動張力更可以寫實的表現。此外,導演在演出前還特別解釋,房間內的演員其實是看不見、甚至聽不見台下觀眾(導演還開玩笑說,如果我們不相信,可以在演出過程中離席,演員依舊會繼續演出),光是這點就令人玩味。

劇情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正確來說,是哈姆雷特序曲,在點燃一切風暴之前的導火線。同時,房屋內各個角色的互動、表現方式,其實也在呈現目前歐洲社會的現況,氛圍悲觀且沉重。

整齣劇中,其實沒有對白(應該說觀眾聽不見,寫實的偷窺情境),只能聽見角色的笑聲、啜泣聲...非語言的表達。但其實藉由肢體語言或臉部表情,觀眾可以清楚感受到人物的情緒、或屋子裡所發生的事。而劇中唯二的兩首配樂(Radiohead的No Surprises和貝多芬的月光),就只有在最後劇情進入高潮的部份才出現。


最後,我自己看完後的小小感想。

一開始演出時,其實還蠻讓人摸不著頭緒,舞台上只出現兩個女傭,做著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其實也就是現實生活的步調),喝水、呼吸、活著。但隨著進入屋內的角色增加,而我開始猜測哪一個人物連結哈姆雷特中的哪一個角色?人物的互動增加,我也逐漸走進舞台上的空間,一邊扮演偷窺者、一邊扮演舞台上的角色,以便揣測其內心的想法。沒有對白或配樂也許是好的,留給觀眾的想像空間等於無限,感受到什麼、什麼就是真實的。演員就在你面前生活著,他們有情緒、慾望、貪婪、脆弱,甚至是生理需求,毫不掩飾在觀眾面前淋浴、上廁所、做愛...可以說他們在扮演自己,也是在扮演舞台下的芸芸眾生。在最後劇情進入高潮、臨界點到達的那一刻,音樂所下的時間點抓得很好,因為事情已經發展到人為所能控制的範圍之外,需要更強烈的媒介將其宣洩而出。結束時,舞台上房間的燈光一個個慢慢熄滅,坐在床沿雙眼呆滯的母親、雙手抱頭的兒子、在房間靜靜織著毛衣的女傭...是結束也是開始。

第一篇

開這個空間主要是希望,以後如果有機會去看任何的舞台劇、音樂會、藝術電影或是展覽...
總之,只要跟文化活動有關,自己都能在欣賞之餘留下一些想法,而不要只是過眼雲煙、倏忽即逝...

可惜的是,過去看的一些表演因為沒做紀錄,早就成為腦袋中模糊的印象。

沒關係,就從此刻開始吧。